首页

关于长征的资料_关于长征的传奇故事-十送红军

热门推荐 |

时间:

2019-10-27

|

【www.wafclan.com--热门推荐】

  要论我国我伟大壮举,红军长征绝对是人气之选,红色革命的蔓延,共产党的坚贞不屈汇聚了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关于长征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感触!

  十送红军(上)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叫/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1934年10月初,中央苏区核心区域的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相继失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中央根据地,由鼎盛时期的几十个县锐减到只剩下瑞金、于都、会昌等三四个县。而蒋介石的数十万大军正像一只铁桶一样围向瑞金……

  “几十个县的大苏区,如今只剩下几乎一根梭镖就可以穿透的土地了!”陈毅痛心疾首。

  10月7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命令红军主力部队在瑞金、于都一线集结;10月8日,正式确定了参加转移的部队,计有中央红军第一、三、五、八、九军团,共计八万六千多人;10月9日,红军总政治部发布《关于长途行军与战斗的政治指令》;10月10日,急促的口令声、压抑的军号声、零乱的马蹄声、沉重的脚步声……

  长征从此开始

  “气氛陡然紧张起来,从1934年那个不寻常的五月开始,战斗越打越残酷,兵源越来越紧张,物资越来越匮乏。在四周隆隆的炮声中,苏区开始了一系列不寻常的举动,通讯员来来往往穿梭似地奔跑着,扩红运动进行到了边远的山区,16岁到49岁的男子都在征兵之列,红八军团基本就是扩红组建的。筹粮、编草鞋、制粮袋,全民动员起来,忙碌中,百姓的脸上写满了严肃,进入9月份,机关里捆绑物品的、销毁文件的场面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瑞金市原党史办副主任刘良给记者描绘着当时的情景。

  告别叶坪的谢家祠堂,1934年7月,中央领导机关迁往瑞金城西的云石山,附近的各个村庄住满了红军。以瑞金县城作为中心坐标,叶坪在其东北方5公里处,沙洲坝在其西南3公里处,云石山继续向西19公里。叶坪-沙洲坝-云石山,中央领导机关一路向西的搬迁,清晰地划出了红军西进的轨迹,而最后各路大军集结出发的于都在瑞金正西约80公里——

  煮好的鸡蛋没吃就走了

  “去吧,跟着队伍走吧。”16岁的宋有发娣拉着丈夫曾光祥的手,恋恋不舍,做了7年童养媳的宋有发娣刚跟她的光祥完婚。“在西江补充团,送过去后,我去看了两次,最后去看他时,拿着新做好的鞋,煮好的鸡蛋,队伍已经走了,没见到,也没吃上一口。”

  1983年,宋有发娣收到瑞金县人民政府补发的曾光祥革命烈士证明书,上面写着“1934年北上无音讯”,宋有发娣手里拿着这纸崭新的证书,连同她2005年度“优秀共产党员”证书一起贴在胸口,泪眼婆娑,她喃喃低语:“活着回来多好,我的光祥,我的光祥……”

  残酷的战争中,红军面临最大的困难是兵源不足,1933年2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的号令。而进入1934年,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扩红再次成为红军发展的头等大事。

  1934年5月,瑞金县委宣传部部长杨保康、副部长邹庆南,少共瑞金县委书记刘忠林,县队部参谋长阙彪林等7个县级干部报名参加红军,其后,各区干部踊跃报名,走向前线。下肖区杉山乡梁秀英、梁发英等“四个女英雄”除自己报名参军外,每人都动员了一个班的人加入红军。清水乡竹下村16户人家,有11户的青壮年全部参加红军。1934年5月30日《红色中华》上,有篇题为《八兄弟一齐报名当红军》的报道。瑞金县党史办原副主任刘良对记者说,10年前他调查过,他们是下肖区七堡乡的,8位兄弟当红军时,他们的父亲还有重病。后来,8兄弟全部牺牲在长征途中,都无后代,满门忠烈,却无姓名记载。

  在瑞金的红军烈士纪念馆,一组统计数字清晰地记载了瑞金人民为中国革命所作的贡献——上世纪30年代,瑞金人口为23万多人,有5万多人参加红军和地方革命斗争,参加长征的有3.5万人,其中1.08万人牺牲在长征途中。

  十个儿子八个当红军

  在于都,另一个8兄弟参加红军的故事同样感人肺腑。

  一个晴朗的晌午,73岁的曾林梅在69岁的老伴陈瑞英搀扶下缓缓坐下,这是于都县银坑镇窖前村一个普通的农家院落。

  陈瑞英转身回屋,拿出一盏破旧的马灯。曾林梅瘦骨嶙峋,显得十分苍老,目光呆滞,基本无语,但看到马灯,眼睛突然一亮,迸出几个含糊的字眼:“妈……妈……”。陈瑞英接过老伴的话茬,回忆起了婆婆和8个哥哥的故事。

  “说了等你就等你,不怕铁树开花水倒流,水打石子翻身转,不知我儿几时归?”

  曾林梅念叨的妈妈,名叫钟招子。钟招子有10个儿子,8个当了红军。1934年10月,他们同时从家乡于都出发,参加长征,只留下最年幼的曾林梅和曾林桃与母亲相依为命。

  分别时,钟招子对儿子们说:“一定要打胜仗,妈等你们回来。”

  由于丈夫早逝,钟招子独自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回家做家务。深夜,她就坐到老屋门前,点起一盏马灯,等儿子回家。眼泪流了20多年,青丝变白发。后来,钟招子把眼睛哭瞎了。但依然每天点亮马灯,坐在石阶上等儿子。她希望用微弱的灯光,照亮儿子回家的路,也让他们看清妈妈的模样。“我眼睛看不见了,但马灯不能灭,要让儿子看清楚回家的路。”

  1949年,人民解放军进驻于都。钟招子守候在队伍的必经之路上,一次次询问,一次次失望,整整三天三夜。

  她和两个儿子一起,在村后竹篙岭的大树下,修了一个坟。每逢清明,她会带全家来插香祭奠。如今,祭奠形式和地点没有改变,只是在原来的坟边又多了一个坟——钟招子在那里安息。1960年,她带着深深遗憾撒手人寰。离开时,留下一句话:“把我埋在儿的身边。”

  史料记载,于都县当时22万人口,约1.6万人参加长征,1万余人牺牲在长征路上,其中1000多人没有姓名记载。

  兴国县烈士纪念馆里,烈士的名字都是按村按镇排的,满门忠烈何其多。

  记者突然明白,红土地为什么这么红,是因为泥土中洒下了太多烈士的鲜血。

  这支衣衫褴褛的队伍,跋涉千山万水,历经血火洗礼,15年后,他们托起一个巍然屹立的崭新中国,千千万万苏区“最好最积极最勇敢”的青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而他们的母亲、妻子就是这样以巨大的无私送红军北上……

  家有三担谷

  两担半给红军

  宋有发娣终没见上丈夫最后一面,她擦干泪水,转身挑起箩筐去挨家挨户收军鞋。“村里的女人都在做军鞋,鞋面上绣着字,用红丝线勾上边,很好看。能干的女人交一双,也有两个人合着交一双的,不会做的就用麻草鞋代替。”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1934年6月2日,中共中央、中央政府联合发出《为紧急动员24万担粮食供给红军致各级党部及苏维埃的信》。瑞金、兴国、长胜、西江等县区纷纷响应。瑞金一个月就筹粮11600担。到8月15日,新谷归仓时,瑞金又为红军集中起50100担稻米,土地税谷10570担。“许多老百姓已是不计明天了,有一户仅有三担谷,拿出两担半给了红军。”刘良告诉记者。

  而10月份在于都集结、出发的近九万红军将士更是得到了有力的支援,“住了9天,走的时候每人要带一周的干粮,差不多300多万斤的粮食,是全县3年的口粮。那时候,整个于都家家户户在做干粮,舂米脱粒的机器日夜轰鸣,煮饭的炊烟袅袅不断,有的村子烧掉了差不多一个山坡的柴草。而此前的8月份,为响应中央号召,于都已上交79309担粮食,”于都县委党史办副主任曾懿华告诉记者,“周恩来面对当时的情景,深情地说,‘苏区人民真好,于都人民真亲’。”

  “于都城夜不闭户,因为没户可闭,所有门板、店铺挡板、床板,甚至棺材板全部拿到于都河上搭了浮桥,当时的8个渡口,有5个是临时搭建的浮桥。所用的木料是一个无法计算的数字。”曾懿华说的是那个秋风瑟瑟的夜晚,1934年10月16日,重阳之夜,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

  1933年6月12日,蒋介石为发动第五次围剿,专门炮制了一个《剿匪战术的要点》小册子,其中有这样的语句:“使敌人无粒米与水接济,无蚍蜉蚊蚁之通报。”在如此可亲可敬的苏区人民面前,蒋介石这样的训令岂不是贻笑天下的梦话!而当他洋洋得意地占领瑞金时,后背的冷汗还没有干,他知道:“这里的百姓连骨头都是红的。”

  陈毅劝老乡:

  留下个伤员当儿子吧

  在献出自己的儿子、丈夫、粮食的同时,苏区人民再次敞开胸怀,接纳了近万名红军伤病员。“据当时与项英、陈毅一起留守的团中央苏区分局委员陈丕显讲述,留下后活下去的机会只有四分之一,许多伤员为被留下很不情愿,曾联名上书,坚决要跟部队走。很多伤员蘸着血写下‘死也不离开部队、立即上前线与敌人拼到底’的誓言。周恩来、陈毅想了很多办法,用文件的方式发了8条要求,接纳红军伤员的人家必须是可靠的、山区偏远的等等,并在粮、钱、物上尽最大限度满足所需。”刘良说。

  中革军委已决定,8月份在兴国负伤的陈毅留守,身份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伤未痊愈的陈毅几乎是挨家挨户做工作:“老表呀,留下一个吧,家里没有儿子就当个儿子,没有女婿就招为女婿,实在不行,就当个长工使。”这是一种多么巨大的无奈呀。

  但是,苏区人民没让陈毅失望。瑞金和于都是当时收容伤员最多的地区。于都县砂星区就是当年保护和安置红军伤员的模范区,刘发娣老大娘一家就住了12名红军伤员。老人的儿子、81岁的朱绍明说:“我父亲是红军烈士,我母亲对红军的感情特别深。我那时只有七八岁,但还记得一个红军伤员的名字,叫朱家才。母亲把伤员藏进地窖,吃饭时,悄悄送进去。一年后,有10名伤员基本上能行走了。我们家有6个孩子,要照顾12名伤员,还要种地,我母亲非常辛苦。”

  从砂星镇出发,沿蜿蜒的山路徒行30分钟,就是刘发娣当年隐藏红军伤员的地窖,地窖在不高的山坡上,已经坍塌,上面长满灌木和杂草。

  于都县庵山村当年是一个只有3户人家的小山村。红军伤员钟家瑶、刘义才和钟桂春,就隐藏在杨大娘家旁边的山洞里。当时,家里只剩下一担半谷子,杨大娘每天让红军伤员吃一顿大米稀饭,而她和小孙子顿顿用红薯和芋头充饥。为使伤员伤口尽快好转,杨大娘经常上山采草药。后来,这3名伤员全部痊愈。庵山依旧,因修水库移民,杨大娘及其后人无从寻找。

  那些伟大的母亲们,倾其所有,包括最深挚的情感,精心呵护着子弟兵。许多伤员很快恢复健康,补充到独立师团,去继续游击战争。1935年2月中旬,瑞金和于都面临着敌人残酷的逐家逐户的“清剿”,母亲们再次冒着被砍头的危险,掩护伤病员转移进山,或者将他们认作“丈夫”、“儿子”、“女婿”。

  而此时,长征路上的红军已在遵义会议的指引下,目标明确地继续北上……

  行军号音

  撕碎百姓心

  “1934年10月10日,那个秋日的黄昏,17时,云石山上突然响起行军号,真的很突然,百姓身上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瑞金人听惯了军号声,可是这一声号音怎么就这么不一样?百姓的心被撕碎了。田里劳作的,家里做饭的、纳鞋底的,老人、孩子、妇女全都跑了出来,站在路边看着行色匆匆的部队。”刘良说。

  而此前,中央从沙洲坝转移云石山时也上演过相似的一幕。那位曾跟国民经济部长吴亮平踢过毽子的杨荣禄回忆说:“号声响了,队伍就要走了,村里家家户户都煮了粥,用水桶挑到路边,有的战士就用茶缸舀上,边走边吃,还喊口号。我站在旁边看有没有我认识的人。”此时杨荣禄讲起这些,明显跟前边的表情不一样,“他们住在我们村的时候,都把窗户改成了大的,为了亮堂;走的时候又都给我们装回原来的小窗户,为了敌人来的时候省麻烦,家家不落,队伍过后还派人回来检查装好没有,没见过这么好的队伍,”杨荣禄的语速越来越慢,“舍不得他们走,你想,跟他们一起玩过,要走了,不难过才怪,都是天天在一起的人。”

  “百姓拿出家里最好的吃食,花生、芋头、鸡蛋、水果,伫立道路两旁,不停地招手。真是一幅箪食壶浆送征程的大画面。有一位老大娘,挎着一篮子煮熟的鸡蛋,想给儿子带上,见一个红军送一个,一篮子鸡蛋都送完了,也没见到自己的儿子。”刘良向记者描述当年的场景。

  首脑人物

  蒙着被子过于都河

  “云石山乡的梅坑是当时中革军委临时驻地,93岁的梁道河回忆,他头天晚上看见部队杀了两头猪,第二天,所有人就不见了。”陪同记者采访的云石山乡宣传委员刘海林说。

  刘海林的转述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瑞金出发的红军也不都是十里相送。而在于都,“那是一次极其秘密的战略大转移,为了防范国民党的特务,从于都出发的中央首脑人物每人配备一个担架队,用被子严严实实地蒙着,被快速抬过于都河。”曾懿华说。

  曾懿华的讲述并不妨碍我们采访到的这样一个送别故事:

  在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记者看见一支竹篙、一支橹静静地躺在一艘小木船旁,船头上是一盏马灯。64岁的李明荣跟记者讲起了他的父亲李声仁和这条小船——

  1934年10月16日,晌午时分,李声仁和未婚妻王九发在于都河鲤鱼潭捕鱼。岸边走来几个红军干部,高喊:“老表,请把船靠过来。”李声仁把船撑到岸边,得知了红军的来意:当晚有大部队要过河去打国民党反动派,想请渔民帮忙渡河。他们二话没说就答应了,还回家动员其他船老板帮忙。

  傍晚5时许,李声仁和未婚妻来到鲤鱼潭渡口和几十条渔船会合。乡亲们也自发赶来,帮着送水挑担。

  1小时后,渡河开始。大船每次坐10人,小船5人,来回一次约20分钟。李声仁和王九发同撑一条船,男的船头摇橹,女的船尾掌舵。600米宽的河面水流湍急,加上夜黑风大,稍不留神就会翻船。天边渐渐泛白时,他们送完最后一批战士,手上已磨出许多血泡。

  10月18日晚,只休息了1天,他们赶到最西端的石尾渡口,又送了一整夜。分别时,筋疲力尽的李声仁得到一块大洋、几斤大米和一句承诺:“感谢老表,等我们打了胜仗,一定回来报答大家。”

  而这样的送别,在于都又何止李声仁一家。8个渡口,800多条用于做浮桥和摆渡的大小船只覆盖了上下30公里的河面。

  站在“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塔基望去,于都河依旧在汤汤远逝,对岸是植被茂盛的丘陵;一段由5条木船搭起的浮桥按原貌摆放在河边,飘荡着,仿佛在回忆72年前那个不平凡的夜晚。而此时“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传出的歌声字字句句敲打着记者的耳鼓、心扉:

  “九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双双(里格)拉着长茧的手/心像(里格)黄连脸在笑/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盼望(里格)早日/(介支个)传捷报……”

  十送红军(下)

  “三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拿山/山上(里格)包谷,(介支个)金灿灿/包谷种子(介支个)红军种/包谷棒棒,咱们穷人搬/紧紧拉住红军手,红军啊/洒下的种子,(介支个)红了天/紧紧拉住红军手,红军啊/洒下的种子,(介支个)红了天……”

  骨肉相连的红军和百姓怎能割舍,怎忍分离?

  陈发姑依然记得送别丈夫的那个夜晚,秋风瑟瑟,沁骨地凉。

  红军走了,这块已然红透了的土地将承受怎样的屈辱和血腥?

  红军走了,但党还在、组织还在、人民还在、信念还在,抗争还在……

  瑞金陷入腥风血雨县城人口减一半

  1934年10月26日,敌人侵占宁都;11月1日,长汀陷落。随后,敌10师从长汀、39师从石城、24师和38师从宁都合围瑞金。11月10日,敌东路第10师抢先占领瑞金县城,“红都”最终失陷。而此时距离中央红军从云石山转移恰好一个月。

  1957年,陈毅元帅在《忆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中写道:“四面是敌人,到处是枪声,这里喊捉,那里喊杀,军队不能抵抗。老头子、小孩子、妇女,满坑满谷,满村满野的跑……真是一片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回忆中央苏区》第550页)

  蒋介石派了心腹大将陈诚坐镇瑞金,指挥清剿。随国民党军队杀回瑞金的,还有大量当年逃走的土豪劣绅、地主恶霸。

  疯狂的反攻倒算开始了,敌人首先对瑞金实行惨无人道的“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公开叫嚷“大乱3天,大杀3年”。

  短短几个月,敌人就残杀了瑞金18000多人,武阳区一次被枪杀了500多人,在“茅草过火,石头过刀”的反动口号下,很多村子成了“无人村”、“血洗村”。国民党第10师特别党部1935年1月出版的《收复瑞金纪事》这样记载:“瑞金县城内的人口差不多减了一半。”曾在国民党政府中做过公务员的胡汉文在其《国民党军进入瑞金》一文中这样记录“清剿”区的惨状:“无不焚烧之屋,无不伐之树,无不杀之鸡犬,无遗留之壮丁,闾阎不见炊烟,田野但闻鬼哭。”(载《江西文史资料》第21辑)

  “日头出来又落山,工农红军上北山,北山穷人得幸福,南山穷人苦难担。”这首民谣说的是红军长征后瑞金人民重陷苦海的现实。

  血雨腥风中的瑞金儿童没有了欢歌笑语,没有了无忧嬉戏。杨荣禄、钟起材们急匆匆地跑回家,关紧了大门。“妈妈,我看见白军进村了,抓了一个妇女,在给她施‘打地雷公’。”“孩子呀,别再出门了,你当过儿童团,被抓住就没命了。”钟起材的父亲是受伤没有随队转移的红军,敌人进来的时候刚刚去世。“要不,拖出去一刀就砍了。”

  凛然大义

  冷对酷刑屠刀

  “打地雷公”是什么?宋有发娣可太清楚了:“敌人来后,我就随游击队上了山,在邦坑山的梁山洞,行军时跌到山下,被回来的大地主曾祖芹抓住了。曾祖芹把我反绑着押到高岗,把我按倒,让我跪在他老婆坟前。曾祖芹说他老婆是我杀死的,但是他今天不杀我,要我比死还难受,把我两个大拇指捆到竹片上,狠命地勒,然后拿竹扦子从中间往里砸,就是‘打地雷公’,十指连肝,疼得死去活来,还用棍子打我后背,脊骨被打断了。后来曾祖芹把我押到了乡公所,跟赖优秀、钟夏秀关在一起。赖优秀去年才去世,钟夏秀后来不知道怎样了,她们跟我一样都为苏维埃工作过。国民党让我们跪在地上,周围坐着地主们,问我们游击队到哪里了?见我们不说,他们就扒光了我们的衣服,用一束带刺的荆条子抽,用一大把点着的线香烧我的胸脯,那时我才19岁呀。”说到伤心处,90高龄的宋有发娣哽咽了。“不怕死了,现在想来,我是个死过的人了,还怕什么,当时就想,死了也值得,死在红旗脚下。”突然,宋有发娣的声音高亢起来。此时,记者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滚了出来,紧紧地握住了老人的手。

  但宋有发娣没有死。“不知道昏迷了多久,家里人偷偷地把小叔子的两钵子尿送进了牢房,喝下去后,觉得好多了,多亏了那两钵子尿。”后来,被迫当伪保长的曾光湖同情革命,又是宋有发娣丈夫的本家,他让全族的人签名,把宋有发娣保了出来。

  当时为苏区政府工作过的许多瑞金人选择了远走他乡,像少先队长杨柳发娣,就是跟做过瑞金县贫农团长的父亲一起逃到福建的,“在福建跟蓝益山结的婚,我小他8岁。1951年才回到瑞金,6个孩子有3个出生在福建。”杨柳发娣的丈夫蓝益山今年93岁,是参加过长征的失散红军,现在两位老人住在沙洲坝镇七堡村。

  更多的苏区干部选择了上山,继续游击战争。

  没有来得及撤离的干部,面对敌人的屠刀视死如归。瑞金县苏维埃主席李崇葵,任凭敌人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就义时高呼:“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苏维埃万岁!”危辉春、刘先启、钟跃帮等一大批苏干与李崇葵一样,大义凛然,慷慨赴死。

  而普通村民则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无声地抵抗着屠杀和野蛮。

  坚壁清野

  准备游击战争

  “把笼屉、锅碗等悄悄地藏起来,粮食都藏到山里,我们家就把稻谷藏到30里外的白竹寨了,让国民党来了弄不成吃的,到11月份了,田里的禾也不割,不让他们得到粮食,我记得到第二年二三月份大家才去收禾的。”这是武阳乡邹光桃说的一段话,可惜老人去年已经去世,我们无法去访问他,只好从乡宣传委员的记录转摘下来。

  而邹光桃说的是瑞金县委发动群众进行的坚壁清野。“主力红军走后,各区以乡为单位成立了领导小组,清理销毁文件,掩埋机器设备,疏散各种物资;同时做好游击战争的准备,把大部分粮食运到游击区。其余的粮、油、盐深藏地窖、夹墙、屋檐内;把风车摇柄拔掉,锅碗沉落池塘,把老人孩子疏散转移到山区。”刘良说。

  坚壁清野的同时,各乡还成立了破坏队,破路断桥,设置障碍。敌人要经过的道路上挖大坑、布竹钉、设陷阱、埋地雷。箬别乡破坏队队长范远炳带领队员,一夜就在观音前、龙口、黄竹迳的3条路上挖了5个1丈多宽、2丈多深的大坑,推掉龙口、桐子坑的3座木桥,砍了30多棵大树横架在路上。“敌军一进瑞金,就遭到了地雷、竹钉、路障的袭扰,一路提心吊胆,行动迟缓。”刘良这样评价。

  抹不去的红色印记

  为了彻底抹掉瑞金人民心中的红色印记,国民党反动派一占领瑞金,就对“红都”内的革命旧址、纪念建筑物进行大肆破坏。

  中华苏维埃政府大礼堂、红军烈士纪念塔、红军烈士纪念亭、红军检阅台、公略亭、博生堡六大建筑物,是“红都”的信物和标志。国民党“抹红”的目标首先对准了它们,短短几天就毁坏殆尽。

  叶坪人心中神圣的塔怎么可以遭受如此强暴?为保卫红军烈士纪念塔,叶坪人民与前来拆塔的国民党瑞金县党部书记朱景福暗中较量,他们贴出“打倒拆塔的反革命分子”、“朱景福滚出叶坪去”等标语。但塔最终还是被拆了,“有一位老大娘在夜里悄悄回到废墟前,看着满地的碎石,心痛不已。突然她看到了一块刻有一个大字的石板还完好无损,就吃力地搬回了家,字面朝下,覆盖在自家的鸡窝上,那是个‘烈’字。这样做是冒生命危险的,但老人家一直用这样的隐秘方式保护着这个‘烈’字。直到上世纪50年代,瑞金县人民政府决定全面复建六大建筑时,老人家拿出了那个石板,这对于恢复历史原貌提供了实物性佐证,根据这个‘烈’字的大小、字体,复建工人又制作出另外6个字,和原来那个‘烈’字一起镶嵌到塔上,直到现在。”刘良说。

  记者仔细看去,果然发现那个“烈”字跟其它字的区别,字迹更显老旧。

  在沙洲坝的红井旁,记者听到了另外一个故事。当年的沙洲坝缺水,毛泽东就带领军民开挖了一口井。敌人占领瑞金后,连这口吃水的井也不放过,要填埋掉。沙洲坝群众就搭起人墙层层围住水井,跟填井的敌人据理力争,“就是口吃水的井你们也不放过?还有人性吗?”血肉之躯硬是震慑了敌人,前来填井的反动派灰溜溜地走了。可是狡猾的敌人趁村民下田,又偷偷溜回村子把井给填了。敌人刚刚离开,群众就把井挖通。敌人填了5次,群众挖了5次。敌人看到群众如此不屈,喟然叹道:“连沙洲坝的泥巴都红透了。”然后不了了之,水井保住了。

  周篮嫂

  智救陈毅

  长征前夕,中共中央对主力红军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后,在南方8省14个地区坚持游击战争作了部署。成立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中央军区,并留下第24师和独立3团、7团、11团等红军指战员,加上江西军区、赣南军区的部队和各县独立营总计超过30000人。瑞金县每个区都有一支游击队,连同县独立营在内共有18000人。但是各游击队的装备极差,除了很少的背板枪外,都是大刀、梭镖之类的冷兵器。

  1935年初,过渡时期的整体作战方式显然已不适合斗争需要,4月,化整为零突围后的陈毅、项英来到赣粤湘交界处的油山,真正的游击战争开始了。

  不必去记录游击的艰苦,也无须描写战争的残酷。三年后,铮铮铁骨的新四军,就是保存下的革命火种燎原的硕果。而为了保存这些火种,游击区的百姓又付出了怎样的代价?陈毅说:“敌人根本的致命伤,就是我们与群众的结合。”

  信丰县党史办的庄春贤在其内部印发的《油山烽火》一书中描写了这样一个妇女:

  信丰县油山西北山谷里的彭坑,有一位姓周的妇女,乳名叫三娣。经常在敌人眼皮底下给游击队送饭、递情报。1936年端午节的前一天,她包了一夜粽子,第二天,她挎着满满一篮子粽子,冒着大雨偷偷上了山,天雨路滑,她重重地摔了一跤,鲜血直流,当她出现在游击队住的茅草棚时,全身都湿透了。当时恰好陈毅也在,看到此情此景陈毅非常感动,亲切地问:“大嫂,你叫什么名字呀?”警卫员小聋牯也说:“是呀,大嫂,你经常来给我们送吃的,就告诉我们名字吧,将来革命胜利了,也好来报答你呀。”“乡下女人,没什么名字,你们就叫我三娣吧。”陈毅风趣地说:“闹革命,男女平等,你该安一个好名字!”三娣笑着说:“大老刘,那你就帮俺安一个吧。”“大老刘”是陈毅的化名,游击队员和熟悉的群众都这么叫。“大老刘”就是点子多,看着装粽子的篮子:“有了,大嫂,你经常提这个大篮子给我们送东西,这可是只革命的篮子呀,我看你就叫周篮吧。”大家都觉得好,从此周篮就成了三娣的大名,游击队员都亲切地叫她周篮嫂。

  1936年8月陈毅腿伤复发,周篮很着急,山上草棚潮湿,不易治疗,她就把陈毅接到家里,熬草药治疗。几个疗程后,腿肿竟然消了,陈毅高兴地说:“周篮嫂,想不到你还是位高明的郎中呀。”疗伤期间,周篮时刻警惕敌情,一天傍晚,一群国民党兵突然出现,眼看快到家门口了,进屋显然来不及了,周篮看见房头一头猪,机智地喊:“瘟猪仔,还不快回家,要被打死呀。”屋里的陈毅立刻明白了,从后边上山钻进了树林。第二天,陈毅对周篮说:“你可真有法子。”周篮调皮地说:“是你命大,连猪都来保佑你。”陈毅哈哈大笑起来,接着,他跟周篮商量:“最近敌人封锁的更严了,能不能设法买点电池回来?”周篮什么也没说,按照当地习惯,提一只火笼去赶池江圩,买到了15对电池。周篮回来后故意逗陈毅,装出一付无奈的样子说:“咳!没买到。”陈毅信以为真,安慰到:“别灰心,下次再想办法嘛。”说着,陈毅顺手接过周篮手里的火笼,“嚯,怎么这么重呀。”边说边拨开火笼上的灰,露出了一对对崭新的电池。周篮“扑哧”一声乐了。陈毅竖起了大拇指:“周篮嫂,真能干,难怪敌人总要上你的‘当’!”

  苦中有乐,这就是陈毅,这就是“旌旗十万斩阎罗”的大无畏,这就是“捷报飞来当纸钱”的大乐观。

  就在陈毅、项英游击于“千峰转不尽,十里万重山”的油山山脉时,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捕就义,时年36岁;

  中共创始人之一的何叔衡在长汀牺牲,时年60岁;

  闽赣边界领导人毛泽覃在瑞金牺牲,时年30岁;

  ……

  而此时,红军正在艰难的北上迁徙之中。

  释疑

  “铁桶计划”促使长征提前?

  长征虽然是一次被迫的突围转移,但并非仓促决定。

  一直担任李德翻译的伍修权在《我的历程》中所说,“这次战略大转移对当时的领导核心来说,是早有准备的。”

  1934年6月25日,共产国际复电中共中央,同意红军主力突围转移的决定。随后不久,为了准备红军主力撤离苏区,博古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成立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的最高“三人团”,负责筹划红军主力突围转移重大事项,在兵员、物资、军事、舆论、组织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必要的准备工作。

  李德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国纪事》中记述道:“八月计划预定突围时间是10月底11月初,因为根据我们获得的情报,蒋介石企图在这期间集中力量发动新的进攻,突围的日期选择在这时,必然会使敌人扑个空。”“此外,从华南地区的地理气候上来考虑,这也是行军和作战的最有利的时间。”

  那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却是在1934年10月中旬开始,比预定计划提早了将近一个月。中央为什么要改变原定计划、红军为什么要提前突围转移,对苏区的党史工作者来说,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赣州市委党史办副主任凌步机认为,对长征计划提前实施起到重要作用的,是红军总参谋部情报人员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电报,获得了敌人向中央苏区腹地发起总攻的部署。

  而宁岗县党史办主任刘晓农认为,是中央获得了蒋介石的“铁桶计划”,才提前转移的。

  他说,1934年9月下旬,蒋介石在庐山秘密召开军事会议。会议在蒋介石的首席军事顾问、德国人赛克特的策划下,制定了一个名为“铁桶计划”的战略方案。计划的要点是,确定以红都瑞金为最终目标,各部队每天向前推进5公里,每进5公里,后继部队便拉上一道铁丝网,构筑一道以碉堡为主的工事火力网,计划在1个月内,前锋部队逼近瑞金城下。届时,将在瑞金的四周竖起30重铁丝网,30层火力封锁线。为防止红军突围,计划配备1000辆军用卡车,快速运送作战部队拦截。

  但令蒋介石、赛克特万万不会想到的是,庐山军事会议结束的当天晚上,1公斤重的“铁桶计划”全部文件,就落到了当时任江西赣北第四行政区专署专员兼保安司令、为我党工作的莫雄手中,莫雄反复思考后,冒着身杀家毁的危险,将“铁桶计划”交到赣北保安司令部参谋、共产党员项与年等人的手上。当晚,项与年用特种药水将“铁桶计划”连夜密写到4本新买的学生字典上。第二天,项与年即从南昌出发抵吉安,再经泰和、兴国,横插于都,直趋瑞金。终于在10月7日下午到达瑞金沙洲坝临时中央机关驻地,见到了周恩来、博古、刘伯承、聂荣臻等人,并把4本密写字典交到周恩来手上。

  当时的中央负责人在传阅了项与年送来的“铁桶计划”之后,不由得暗自大惊,并深感中央根据地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地步,若不断然采取措施,再有十天半月,就会完全被敌人围困得难以脱身。10月16日,中央主力红军8.6万余人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蒋介石精心铸造的“铁桶”,最终成了一只裂缝漏水的破桶。

  对于刘晓农的说法,瑞金市党史办副主任陈上海和原副主任刘良都认为,这是完全可能的。刘良告诉记者,莫雄是参加过黄花岗之役的国民党老党员,在共产党员的教育影响下,他的思想倾向进步。解放后莫雄曾担任过广东省政协副主席,1980年去世。

  陈上海说,项与年又名梁明德,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于都县党史办副主任曾懿华在认同刘晓农说法的同时,还补充说,经过五次反围剿,红军在根据地的生存本身也面临巨大压力,首先是粮食匮乏,青壮劳力都上了战场,在田里耕种的基本是老人妇女和孩子,难以承担巨大的生产任务;而残酷战争消耗了大量军火,当时红军的兵工厂生产原料奇缺,到处收购金属物品制作武器弹药,但是苏区几近枯竭。即使没有国民党的“铁桶计划”,红军也要转移了,只不过是某个特殊的事件促使转移提前了。

延伸阅读
对于漂亮的东西我们大家自然而然的会产生喜爱之情,对于漂亮的盒子我们大家及时是不用来装东西拿来观赏也是十分不错的。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推荐一款桃谷好英盒子的折纸教程图解。如果大家不喜欢这个花色也可以自己选择[db:tag]
2020-05-29
马上就要到冬天了,在冬天大家最期望的就是有雪景可赏。看着飘飘扬扬的雪花整个人的心情也会舒适很多。今天我为大家推荐一款来自国外的折纸达人Enrica Dray的作品-星星雪花,整个步骤非常简单不需要配文[db:tag]
2020-05-29
很多人在恋爱的时候在为对方表达爱意的时候都会说恨不得把心掏出来给你。当然这只能当句甜言蜜语来听了。不过今天小编腰围大家推荐的是一个暗藏玄机的迷你盒子。在没有打开之前它是一颗很平常的爱心。但是打开之后它[db:tag]
2020-05-29
大家都很喜欢四叶草吗?四叶草可是很罕见的,一般的都是三叶草,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才会长出四片叶子的呢。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推荐意一款四叶草折纸盒子的方法,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具体的折纸步骤吧,有兴趣的同学自己动[db:tag]
2020-05-29
现在手机的品牌越来越多,手机的普及程度也是越来越广,几乎现在每个青年人都会有着手机。现在小朋们也有很多有手机呢,今天小编就推荐一款很实用的折纸,手机支架的折纸,用手机看电影的时候是非常方便的,也不需要[db:tag]
2020-05-18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折动物吗?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一种简单的动物折纸的方法,这次是狐狸折纸。下面就是折纸小狐狸的折纸效果图了,大家喜欢吗?折纸的具体步骤也是非常简单的,小朋友们寒假空闲的时候可以试着折一下[db:tag]
2020-05-18
喜欢折纸的朋友,你们用纸条折过星星吗?如果用折星星的纸来折出一朵小玫瑰花会是怎样的效果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推荐一款这样的折纸。下面就是这款折纸的效果图了,你们喜欢吗?看起来是有点小,但也正式因为小,才[db:tag]
2020-05-18
喜欢折纸的朋友,一定折过不少纸花吧?折纸花不仅造型简单,而且还能装饰自己的房子,并且能够保持很长时间。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一款简单的樱花折纸,相信大家都喜欢这种樱花吧,日本的很多电影、动漫中,都有这种樱[db:tag]
2020-05-18
亲爱的朋友们,相信你也折过爱心戒指吧!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推荐一种爱心戒指的折法教程图解,下面就是这款折纸的效果图了。大家觉得还算满意吗?如果大家怕是浪费钱的话,就用普通纸张折也是可以的,因为折纸毕竟看中[db:tag]
2020-05-18
喜欢折纸的朋友们,一定不要错过漂亮的蝴蝶折纸。蝴蝶折纸做好后,可以和一些花进行搭配,会有蝶恋花的感觉,或者粘在墙上,当做墙上的立体装饰。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种蝴蝶折纸看起来非常轻盈剔透,这和所选的纸[db:tag]
2020-05-17